“我去過一趟大慶,我感覺涪陵頁巖氣開發,跟當年大慶的開發是一樣的,這里代表中國的新能源。”在中國生活了十六年,操著一口流利中文的荷蘭《人民報》記者瑪萊雅興奮地說道。這是7月15日,由荷蘭國際電視臺、《人民報》、法國《回聲報》、美國《華爾街日報》、彭博商業周刊等國際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來到涪陵頁巖氣田參觀采訪時,一位記者在采訪涪陵頁巖氣田時發出的感嘆。
采訪團記者先后來到焦頁1號、66號、6號平臺,詳細了解氣田采氣、壓裂、鉆井等生產和環保情況,并進行了實地采訪。在距焦頁1號平臺不到200米的楠木村村民住宅前,村民張遠懷向記者們介紹,焦頁1井剛剛開發時,村民們還是有點擔心,怕影響環境,但通過這幾年的觀察,大家普遍感到氣田開發環境保護做得很好,大家生活都和往常一樣,沒有什么影響;此外,氣田開發后,他不僅拿到了中石化給予的耕地占用補償款,而且還經常給施工單位干點小工,現在的年收入比往年增加不少。在焦頁66號平臺,采訪團聽取了壓裂施工的情況介紹,實地察看了壓裂用水池,當看到中石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套3000型壓裂機組、連續油管作業車和橋塞等的先進石油裝備和工具時,不由的嘖嘖稱贊。
在焦頁6號平臺,采訪團一邊了解鉆機施工工藝和流程,一邊與井隊干部員工交流,詢問鉆井施工中的各方面情況。 每到一處,都讓采訪團既新奇、又興奮,感受深刻,他們不停在記錄本上認真記錄,與員工和生產設備拍照合影。一天深入的采訪下來,整潔的井場、規范的管理、嚴格的措施,一個綠色、高效、智慧的大氣田真實、客觀、全面地展現在采訪團面前,更加清晰了大家以往僅僅停留在報紙上、電視上、網絡上的模糊認識,讓大家意猶未盡、流連忘返。
記者們表示,要把在氣田的所見、所聞、所感,用圖片和文字告訴廣大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石化在頁巖氣開發方面的良好做法和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