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地質調查事業發展取得喜人成績的一年。中國地質調查局以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功試采、長江經濟帶頁巖氣調查重大突破和雄安新區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等重要成果,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在1月23日召開的2018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在工作報告中系統總結了十八大以來的地質調查工作。
王研表示,過去的五年是砥礪奮進的五年。五年來,地質調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對重大成果作出重要批示,給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功試采發來賀電;五年來,地質調查工作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地質調查和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科研條件進一步改善,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管理機制進一步理順,地質文化進一步豐富,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質調查局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低碳清潔能源調查成果豐碩
五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將保障能源資源安全作為首要職責,精心實施了重大科技攻堅戰,實現新區新層系新類型能源調查的新突破。
一是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取得歷史性成就。南海北部發現兩個超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初步完成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潛力評價。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創造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的世界紀錄,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發來賀電。
二是長江經濟帶頁巖氣調查取得重大突破。長江上游貴州遵義安頁1井鉆獲日產10.22萬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氣流;長江中游湖北宜昌鄂宜頁1井、鄂陽頁1井均鉆獲高產工業氣流,被院士專家們評價為具有歷史性、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長江下游安徽宣城頁巖氣勘查取得重要發現,實現頁巖氣調查從長江上游向中、下游的戰略拓展。
三是常規油氣調查在新區新層系取得重大進展。新疆溫宿新溫地1井鉆獲日產超40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為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查開辟了新區新層系。突泉盆地突參1井鉆獲輕質原油,阜新盆地首次鉆獲高產工業油流,有望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新資源。
四是頁巖油、煤層氣等其他能源調查取得重要進展。貴州六盤水楊煤參1井、四川宜賓川高參1井均鉆獲煤層氣高產工業氣流,最高日產氣為8307立方米。與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共同組織,在青海共和盆地鉆獲236℃高溫優質干熱巖體,取得我國干熱巖勘查重要突破。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成效明顯
五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以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為價值追求,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一是服務精準脫貧攻堅戰。在江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市、縣)國土資源部門和地勘單位支持配合下,深入贛南和烏蒙山等貧困地區,逐縣對接需求,精準實施“訂單式”地質調查項目,走出一條“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圈定綠色富硒土地1084萬畝,指導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7個,支撐調整富硒農產品種植面積 800萬畝,使1500 萬貧困群眾受益,助力支撐150萬人脫貧。在烏蒙山、沂蒙山、太行山、贛南、陜甘寧等地區,完成探采結合井1400余眼,解決300多萬人飲水困難。在贛南鉆獲多處富鋰、富鍶的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帶動地方礦泉水產業發展。支撐石漠化治理成效明顯,在廣西馬山縣形成可推廣的荒山變綠洲“弄拉模式”。支撐貧困地區完成1處世界級、1處國家級和8處省級地質公園申報,有力地促了進貧困地區旅游產業發展。
二是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緊密圍繞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保護需求,編制《京津冀地區國土資源與環境地質圖集》、《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與重大地質問題圖集》和《粵港澳大灣區海岸帶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提供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使用。試點開展了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主動支持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成都天府新區等地區的規劃建設。與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合作,開展了皖江經濟帶綜合地質調查,為其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支撐。
三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一帶一路”沿線30多個國家合作,完成1∶100萬到1∶5萬地質地球化學填圖近千萬平方千米。編制了“一帶一路”能源資源系列圖集,呈送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有關部門參閱。充實完善了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五年累計為400多家單位、4000多人次提供信息服務,直接引導50余家礦業企業到境外投資,登記礦權80余處。累計舉辦地質礦產類國際培訓班85期,為90個國家培訓2200多名地學人才,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學合作與交流。
四是服務海洋強國戰略。落實政府間合作協議,完成海上共同開發區塊內鉆探工作,首次發現新類型油氣藏,開展了中越海上共同考察和項目合作。全面完成我國管轄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對南海海底245個大中型地理實體的命名獲國務院批準,強化了國家權益表達。會同廣西、海南、廣東、福建、山東等沿海11個省(市、區)國土資源部門和地勘單位,編制了中國海岸帶地質調查報告和資源環境圖集,為沿海地區國土資源管理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有效服務。
支撐國土資源中心工作主動有力
五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以支撐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為己任,著力提升地質調查支撐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有力支撐國土資源領域“十三五”規劃編制。支撐部完成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20年)》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的編制,完成地熱開發利用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找礦突破行動第三階段總體方案。各省(市、區)地調院、環境監測總站有力支撐了省級國土資源領域的規劃編制和研究。
二是有效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和改革。支撐國家油氣勘查開發體制改革,向部提交新疆15個常規油氣勘查區塊和貴州正安等20個頁巖氣勘查區塊及資料包。聯合四川地調院、湖南環境監測總站、煤炭地質總局等30多家單位,完成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年度變化監測,監測結果已作為各省(市、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的重要依據。新完成耕地地球化學調查面積60多萬平方千米,發布了《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2015)》,調查成果廣泛應用于全國及地方土地規劃和土壤污染詳查。浙江地調院支撐全省70個縣(市、區)完成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和耕地建檔工作。編制了中國地下水質量與污染調查報告,基本建成由2萬個監測點組成的全國地下水監測工程。北京、河南、山東、福建、內蒙古、重慶等省(市、區)已啟動省級地下水監測工程,建成省級監測點2213個。
三是有效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支撐31個省(市、區)基本建成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應急處置100余次重大地質災害,形成了以陜西鎮安“五化”模式和湖北“四位一體”、重慶“四重網格化”為代表的多種防治模式。近五年,年均因災死亡失蹤人數由1000人降至400人左右,湖北省實現10年無群死群傷地質災害發生,李克強總理作出“成功經驗值得推廣”的重要批示。聯合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等7省(市、區)環境監測總站,編制《全國地面沉降調查監測報告》,支撐了第四次全國地面沉降防治部際聯席會議,獲得11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高度評價。支撐部完成《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地質災害防治3年行動計劃》編制。
四是完成全國首輪地質遺跡調查,共查明地質遺跡點6200余處。各省(市、區)地調院、環境監測總站積極推動本省地質旅游產業發展。貴州地調院參與全省旅游資源大普查,并為銅仁、興義2個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提供技術支撐。陜西地調院通過地質遺跡調查在漢中發現天坑群。福建地調院積極參加“生態示范省建設”,協助當地政府申報國家級和省級地質公園。
五是全面支撐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五年累計圈定找礦靶區2500多處,開辟西昆侖鉛鋅錳鋰、大興安嶺中南段錫、東昆侖鎳、皖東金、贛北鎢鈮鉭鋰、湘中-桂中錳等找礦新區;發現和評價了四川甲基卡鋰礦、新疆黃羊山晶質石墨礦、青海夏日哈木鎳礦、西藏山南錯那洞鈹礦等一批世界級礦床,拉動商業性勘查形成或擴大藏中銅礦、膠東金礦、黔東錳礦、新疆火燒云鉛鋅礦、贛北鎢礦、柴達木盆地西部鉀鹽等一批大型資源基地,推動形成全國新的勘查開發格局雛形。支撐部完成天然氣水合物新增為我國第173個礦種的申報工作。
六是促進城市地質工作大發展。會同相關省(市、區)國土資源部門和地勘單位,完成了環渤海、長三角、長株潭等10個重要城市群1∶25萬地質環境調查,對我國19個城市群和337個地級以上城市地質資源環境進行了初步評價。支撐部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城市地質調查規范》,召開全國城市地質工作會議,交流了北京、上海、成都、江蘇等省(市)城市地質工作經驗,發布全國城市地質調查總體方案,使城市地質調查工作駛入快車道。
地質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邁出堅實步伐
五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把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擺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完成了地質科技創新總體布局。研究制定了中國地質調查“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科普規劃和信息化建設三大規劃,召開了中國地質調查科技創新大會暨紀念中國地質調查百年學術研討會,確立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質調查局目標,推出了百項理論、百項技術和百項成果,出臺19個文件,促進和加強地質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
二是推進了“三深一土”科技創新工作。海洋六號完成第33航次南極科考和大洋科考任務,自主研制的“海馬”號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成功投入使用。完成三顆光學衛星正樣產品研制,提高了國產衛星遙感數據應用水平。國際地科聯秘書處移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落戶中國,巖溶國際研究中心第二期建設協議續簽。啟動并實施了“化學地球”和“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兩個國際大科學計劃。
三是涌現了一批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五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項,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5項,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5人當選兩院院士,其中高銳、楊經綏、侯增謙、毛景文是直屬單位的科學家,王雙明是陜西地調院的科學家。評選出卓越、杰出和優秀三級人才145名,打造了中國地質調查人才品牌。
四是改善了科技創新條件。李四光紀念館、地科院京區科研基地全面建成,天津、西安、成都、青島、廣州、桂林、廈門等科研基地建設,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得到快速推進。
五是完善了地質科技創新體系。充實加強地科院領導班子,組建深地探測中心,啟動全國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建設。依托六個大區中心,聯合區域內優勢科技資源,推進六個區域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已在成都掛牌成立。推進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參與建設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六是出版了新一代地質志和礦產志。完成福建、海南、湖南、河北、寧夏、貴州、江西、陜西、遼寧、天津10個省(市、區)新一代中國區域地質志出版,完成中國礦產地質志礦產地名錄卷、典型礦床總述卷、建材非金屬卷、江西卷、陜西卷和新疆成礦系列圖出版,加強了基礎研究,促進了科技創新。
信息化建設和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邁上新臺階
五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將信息化建設與科技創新一同列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調局的核心驅動力,擺在優先發展位置。
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較大發展。建成了覆蓋全局的辦公網、業務網、廣域網和基于衛星通信的多級網絡體系,實現數據采集、建庫、處理、成果表達等覆蓋地質調查全過程的數字化、集成化與標準化。研發基于云計算的地質調查智能空間技術,在阿爾金成礦帶等項目中成功應用,探索建立了智能地質調查工作新模式。
二是地質資料數字化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面完成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的數字化。解決地質資料脫密問題,實現1∶5萬地質圖件公開發布,被業界認為是“破冰之舉”。五年共公開發布1∶5萬區域地質圖2600多幅、地質鉆孔數據80多萬個、巖芯掃描圖像26萬余米。
三是地質云1.0正式上線運行。全國陸域、海域1∶500萬到1∶5萬不同比例尺地質成果數據和全國重要地質鉆孔、全國實物地質巖心等專題數據,實現在線查詢、瀏覽和下載等服務。
國家地質調查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五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進地質調查運行機制改革。
一是改革中央地質調查項目運行機制。形成以局機關-大區項目辦-承擔單位為主線的三級項目管理體系和以計劃-工程-項目為主線的三級業務推進體系,提高了管理效率。修訂一批技術規范和預算標準,尤其是推進了1∶5萬區調、礦調、環調技術標準的修訂和試點。加強安全生產和保密工作,實現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
二是理順地質調查預算管理關系。全面貫徹國家財政預算制度改革精神,將中央地質調查項目預算納入部門預算,實現了常態化經費保障機制。2017年,配合財政部將原六個一級項目調整為八個,實現地質調查“計劃”與財政一級項目的有機銜接。全面改進預算控制方式,加強和建實項目庫,實現預算三年滾動管理。
三是初步構建新型中央與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關系。在“項目聯系、業務指導”的基礎上,強化了在科技創新、信息共享、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指導與合作,出臺《關于加強對省級地質調查院和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指導與合作的若干意見》,密切與地調院和環境監測總站的聯系。2016年和2017年,共有江蘇、陜西、湖北、浙江、河南、云南、甘肅、湖南8省的地調院和上海、內蒙古、貴州、河北、山東、甘肅、湖南、河南、安徽9省(市、區)的環境監測總站,因完成中央地質調查項目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績突出,受到表揚。
四是形成多方合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新機制。分別與京津冀三省(市)、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一帶一路”6省(區)以及6所高校,建立工作協調聯動機制。深化與海洋局、測繪局合作,建立數據資源共享機制。與廣東省、中石油簽署三方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先導試驗區建設。與浙江、安徽、新疆等省(區)人民政府建立中央與地方地質調查工作的聯動機制,實現地調局與地方的需求、項目和成果“三對接”。
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五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全面從嚴治黨視為地質調查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
一是黨的建設得到顯著增強。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政治生態整治專項行動和貫徹落實中央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的專項檢查,增強了黨員干部“四個意識”,強化了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兩個責任”落實,建立野外臨時黨支部和黨小組,全面掌握干部職工“四態”,并督促各單位為職工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
二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初步形成壓倒性態勢。堅持以“八問”責任傳導機制和“六個強力推進”為總抓手,以項目和資金管理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建立以目標責任制為核心的“兩個責任”推進落實體系和廉政風險動態排查防控體系,廉政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正風肅紀高壓態勢基本形成。
三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地質文化。繼承發揚“李四光精神”和“三光榮”傳統,適時提出“責任、創新、合作、奉獻、清廉”地質工作者核心價值觀,豐富了新時代地質文化內涵。
(原題為《十八大以來地質調查工作七大亮點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