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教授徐建山的估算,購買油氣的預付款有310億美元,管道建設的投入有260億美元,亞馬爾的LNG項目有200億美元,算上上游的幾億美元和中石化在煉廠的十幾億美元,近幾年來中俄雙方能源合作達成的投入就800億美元。“從金額上來看,這絕對是非常矚目的成就。”他說。
7月3日至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中俄有關公司密集簽署了多項油氣方面的合作協議。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中石油與俄氣公司簽署的《中俄東線購銷合同的補充協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董事長王宜林表示,雙方將按計劃推進遠東供氣、天然氣發電、天然氣車用燃料、上游聯合開發等領域的全面合作,為鞏固和深化雙方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揮積極作用。
而另一家俄羅斯國有大型能源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則選擇與中國的華信集團簽署合作協議,該戰略合作協議涵蓋雙方在勘探與生產、煉油與石化、原油與油品貿易、油品零售業務以及金融服務領域的合作設想。雙方同意考慮在俄羅斯聯邦建立垂直一體化的合資公司,用于實施油氣項目并成立聯合投資基金。
同時,這家公司還與北京燃氣達成了一份價值11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協議規定北京燃氣獲得俄油旗下一家子公司20%的股權,雙方將共同建立一個垂直一體化的合作體系。
北京燃氣獲得在東西伯利亞地區最大天然氣生產地之一的股權,而俄油的子公司則獲得了進入中國日益擴張的國內天然氣市場的渠道,向中國的終端用戶供應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
“中俄合作未來有非常大的潛力,在過去已經獲得的諸多成就的基礎上,有能力向更高更廣的層面邁進。”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的徐建山教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中俄管道正密集建設
2016年12月,零下40度的漠河,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的員工正在組織工人進行焊接工作。
“這條管道的建設周期中,有接近7個月處于東北的冬季,氣候寒冷,焊接工作難度大,同時還有火災風險,對我們的施工技術挑戰非常大。”一位工人在工程施工現場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他們進行焊接作業的管道是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起止點為漠河和大慶。管道修筑成功后,每年將會有1500萬噸的俄羅斯原油通過它向東北運輸。
在這條管道修筑之前,已經有一條管線連接中俄兩邊,每年運輸超過1500萬噸俄羅斯原油。截至今年6月,該管道已經運輸俄羅斯原油累計超過一億噸,成為兩國能源合作的典范項目之一。
作為這條能源管道得以建設的先導,中俄早在2001年就開始對兩國之間修建原油管道進行可行性研究,2004年確定了兩國原油管道的鋪設路線,并且于2008、2009和2010年完成了相關管道的各項工作,漠大一線于2011年正式投產。
在這條原油管線投入使用兩年后,兩國又簽署了原油增供協議,漠大一線的運力明顯不足,這次才需要再次在同樣路徑上再次建設一條原油管線。
“中國東北的幾大油田紛紛進入開采壽命的中后期,采油成本明顯上升,原油產量逐年遞減,通過建設中俄二線管道,擴大引進俄羅斯原油,可及時填補該地區的石油資源供應缺口,有效完成東北地區二十多家煉油廠的資源供應。”管道公司方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而依據中方與俄方簽訂的協議內容,“照付不議”是條款中重要的約束條件,其含義是,無論管道能否建成投產,俄方自2018年1月1日開始就會依照投產后的運輸量收取費用。
“這給工期帶來了比較大的壓力,但是我們目前的建設進展順利。”管道公司的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們動員了3776人和2931余臺設備,努力讓工程‘按期、優質、高效、陽光’完成建設。”
而另一條位于東北的管道建設,則承擔著更為重要的任務——向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劇增的東部地區增供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
巨額陸上天然氣合作
在許多人的想象中,中國作為東亞經濟增長引擎,近年來每年能源尤其是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迅猛;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天然氣資源儲備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可以提供大量價優的天然氣,再加上身為鄰國的便利,兩國發展天然氣貿易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中俄雙方的合作中,最早開始進行探索的也是天然氣。依據中國石油經濟研究院的一份資料,早在1995年中俄雙方就曾對陸上天然氣的供應進行商談,并于1996年簽署了天然氣管道的研究協議。
但是直到今年為止,中國和俄羅斯的天然氣貿易中,沒有一方氣是從管道運輸來的。世界天然氣需求猛增的國家,和世界天然氣生產巨頭之間的貿易,2016年只有3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
作為對比,天然氣稟賦不如俄羅斯的土庫曼斯坦和澳大利亞,在2016年向中國出口了294億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氣和157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不得不說,中俄之間的天然氣貿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一位分析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對于俄方來說,他們向中國出口天然氣最大的阻礙,來自于向東方向的天然氣管道及基礎設施運力嚴重不足。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由俄方組織并有中方參與建設“西伯利亞力量”管道。
作為對華供氣的主干道,“西伯利亞力量”西起伊爾庫茨克州,東至遠東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管道總長4800公里,連接伊爾庫茨克州的科維克金油田和薩哈共和國的恰揚金油田,年輸氣量將達610億立方米。
依據雙方最新的協議,每年通過中俄東線從俄羅斯輸送的天然氣量最高將會達到380億立方米,也就是說這條專供中國用氣的管道,還會有接近230億立方米的潛力等待挖掘。
在俄氣公司的官方網站中,這條管道的狀態還是“正在建設中”。同樣依據雙方協議條款中“照付不議的”規定,2019年12月以前,這條管道必須投入運營。
同時,雙方首次簽訂協議是在2014年5月份,在協議中約定了中石油購買天然氣的價格與油價掛鉤,但從協議簽訂后開始,國際油價一路雪崩,近日簽訂的補充協議中或許會對雙方最終交易的價格進行約定。
而從中方來說,中俄東線是近幾年來建設長度最長天然氣管道,總長度超過3400公里,大致分為黑河至永清和永清至上海兩個段落,分別由管道公司和位于上海的西氣東輸管道公司負責建設。
“目前位于五大連池地區有7公里的試驗段已經完工,完成了大口徑管道在北方冬季嚴寒狀態下的焊接施工要素的驗證工作,試驗段二期即將開工,將進一步驗證春夏季節的施工關鍵要素。”管道公司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合作潛力巨大
“從金額方面來說,兩國之間的合作已經有非常高的成就了。”徐建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他向記者估算,購買油氣的預付款有310億美元,管道建設的投入有260億美元,亞馬爾的LNG項目有200億美元,算上上游的幾億美元和中石化在煉廠的十幾億美元,近幾年來雙方合作達成的投入就800億美元。“從金額上來看,這絕對是非常矚目的成就。”他說。
除中石油的天然氣購買協議以外,令人矚目的是北京燃氣和中國華信作為合作方也加入到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中來。“一個是地方國有企業,一個是民營企業,從他們的加入也能看出,俄羅斯在對中國能源企業入額方面的門檻正在放寬,并沒有過去那樣謹慎和保守。”徐建山告訴記者。
而徐建山也預計,在上游方面的合作和在煉化方面的合作,將會是未來中俄雙方能源合作增長具有非常潛力的部分。“雙方的合作絕不會僅限于能源交易,而是會隨著‘一帶一路’各個項目的開展更加深入,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國營和民營企業進入俄羅斯,開展雙方的合作。”徐建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