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殼牌正在低調轉型。
今年2月,殼牌集團在與英國天然氣集團完成合并,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公司。這項合并是英國公司史上最大的并購之一,也是多年來能源行業最大的并購交易之一。
殼牌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事業部總裁魏思樂(Maarten Wetselaar)6月28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在油氣價格低迷的背景下,殼牌集團計劃在2016年至2018年間出售300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
魏思樂對外透露,“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殼牌已經決定停止繼續投資與中石油合作的四川頁巖氣項目,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此完全退出中國的頁巖氣勘探開采,我們繼續尋求合作機會。”
全球剝離300億非核心資產
今年5月,英國媒體報道,殼牌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后,債務壓力增加,計劃剝離其在全球價值約400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以此削減高達700億美元的債務。
對此,魏思樂澄清,“殼牌計劃在未來一到二年,在5到10個國家剝離300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而不是傳聞的400億。”在資產剝離的方式上,殼牌不會采取非核心資產分拆上市方式,而將直接對外出售。
“這是殼牌整體資產組合升級計劃的一部分,由價值驅動而不是由時間表驅動。我們還沒有選定具體國家或具體資產內容,但會涵蓋一些仔細挑選的中游和下游資產以及部分上游資產。”殼牌中國集團發言人苗奕對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在全球油氣巨頭中,殼牌一直是戰略最為穩健的公司,在同行瘋狂并購的時候,它都能保持非常冷靜。”東帆石能源咨詢公司董事長、原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衛東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殼牌現在選擇進行非核心資產剝離并不奇怪,這是其優化資產的重要手段。
退出四川頁巖氣項目
魏思樂特別強調,殼牌沒有在中國出售資產的計劃,中國市場對殼牌具有戰略意義。
在殼牌的諸多中國投資中,其與中石油合作勘探開發的四川頁巖氣項目備受關注,關于殼牌將退出這些項目的傳聞從2014年以來一直不斷。
對此,魏思樂表示,“我們已經在四川的項目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完成了產品分成合同要求的鉆井量,也確實在四川項目上找到了頁巖氣,但我們根據對勘探井的綜合評價結果認為,這三個非常規油氣開采項目的地質條件無法支持大規模開發。”
這三個非常規油氣項目包括富順-永川區域頁巖氣項目、金秋致密氣項目和梓潼致密氣項目。其中富順-永川區域頁巖氣項目最為引人關注。
該項目由殼牌與中石油在2009年11月啟動研究,為中國首個中外合作的頁巖氣項目。但在經歷6年多的研究、勘探、鉆井與評價之后,殼牌決定退出。魏思樂坦承:“我們低估了四川的地質條件,在中國無法簡單復制美國頁巖氣開采的經驗。”
這將成為中國頁巖氣開發歷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對殼牌而言,這也是殼牌全球戰略轉型的一部分,在低油氣價的背景下,選擇盈利能力相對較強的項目,是理性的選擇。
“殼牌在中國的戰略在往下游轉。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氣價都將保持低位的預期下,與其在中國開采非常規氣,不如進口液化天然氣。”郭焦鋒分析。
在郭焦鋒看來,殼牌退出在四川頁巖氣開發這一事件,對中國國有的頁巖氣勘探開發企業而言,影響不大;但對參與第二輪頁巖氣招標的民企、其他與中國石油公司合作開發頁巖氣的外企,會產生很大影響。
此外,據殼牌介紹,在上下游,殼牌將繼續積極參與中國國內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并積極尋找更多的合作機會。
調整全球頁巖油氣業務資源配置
同時,殼牌對中國之外的頁巖油氣資源配置也進行了調整。
苗奕介紹,“我們在美洲保留了一些資產組合,但計劃實現非常有選擇性的增長。在北美,我們有四個核心資產組配,分別位于加拿大西部的Montney組和Duvernay組、美國的二疊紀盆地(Permian)和馬塞勒斯/尤蒂卡(Marcellus/Utica)頁巖區。”
苗奕解釋,在美洲以外,導致頁巖油氣業務活動減少主要有兩類原因:多數情況是由于鉆井結果和資本限額的綜合原因,部分情況是受到地緣政治和外部挑戰的影響。
“我們在俄羅斯還有一些更長期的機會。不過,由于制裁的原因,目前在俄羅斯的活動已經暫停。”苗奕透露,在北美之外,殼牌主要的資產組配在阿根廷和中國。